時代需要一種“匠人精神”,以一種做人做事敬天畏人的態度,對抗日漸熾熱的浮躁之風。
其實,翻開歷史,打開《天工開物》這部“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”,精益制造的中國就在眼前。中國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明,除了諸子百家、唐詩宋詞以外,趙州橋、蘇州園林、絲綢、景泰藍、青花瓷……都體現了中華文明的精粹,而它們的創造者,就是無數知名或不知名的工匠,“不瘋魔,不成活”就是他們的職業精神。
當前,中國企業對所謂“精益生產”“六西格瑪”已是耳熟能詳,只是多年以來,中國企業只注重優化企業流程、管理系統化,更關注如何與客戶建立良好的關系,卻恰恰忽視了精益的靈魂——工匠精神。精良產品或服務來自精良的職業鍛煉和職業倫理。
我們一味高呼擁抱創新,有時候卻忘記了“創舊”的必要前提,舊東西做不好做不精,何言創新?股市漲跌,人心浮動,其中不乏“工業4.0”“互聯網+”等概念股。必須指出,振興中國經濟,沒有匠人精神,所謂創新只是空中樓閣、無本之木。迎接工業自動化、互聯網革命、產業升級換代,不能忘本,本立而道生。
“匠人精神”,寬泛而言,是指對工作、事業的精益求精的態度,是把工作或一件事情、一門手藝當作信仰的追求。它并不局限于制造領域或手藝行當,而關鍵在“精神”二字。《匠人精神》的作者秋山利輝對此作了很好的概括:“的匠人,人品比技術更重要,有的心性,必有的技術。”
江蘇力高以“匠人精神”,生產檢測設備,公司有十多年老員工把控產品質量,還聘請浙江理工大學和北京航空大學教授擔任公司技術顧問,從行業挖取為公司技術副總,為行業提供“匠人智造”的檢測設備。